“水果刺客”还是“随行就市”?
“千元一斤荔枝,两天卖断货!”近日,北京一家商场内销售的“增城挂绿”荔枝,因每斤1049元的价格引发热议。有评论笑称“雪糕刺客”终于遇到了“荔枝悍匪”。每斤荔枝超千元,而两颗“挂绿”荔枝就开价从140-198元不等,一位上海的水果经销商还说,想买“挂绿”需要趁早订购,“等到货才买就来不及了”。这样的销售景观,岂止是“活久见”,简直就是没道理。
早在2002年,产自一代母树“西园挂绿”的荔枝曾拍卖出单颗55.5万元的天价。当然,这其中或者也不乏营销手段和渠道品牌的溢价,但“增城挂绿”多年来市场热度不减,显然不是一句“炒作”能解释的。究其原因,简单说就是物以稀为贵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高价农产品的出现是我们的消费市场发展的结果。从“吃得饱”到“吃得好、吃得健康”,消费水平的升级,自然会传导到前端的生产环节,于是会有一部分农产品走向“高大上”的路线,这是市场的正常表现,不应该受到指责。但我们特别要防止偏离事实的过分渲染,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肆意炒作。
总体来说,荔枝的售价通常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。第一是时间,出得早的果实价格高。第二是稀有度,种植过程不易、产量小也会抬高水果的价值。第三是外观,个头大、颜色好,消费者才愿意买单。第四就是口感,好吃、甜都是非常重要的指标。第五是产地背景,消费者可能会因特定地区及其历史背景而购买某地生产的荔枝。
“挂绿”母树的守护人廖美敬认为,“挂绿”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,一直又比较稀缺,很多人都是冲着它的名气、品质来购买的。“我觉得物有所值吧。”
“一千多块钱的荔枝,怎么会是商品呢?”,“挂绿”并没有特别的营养价值,“过千元的确实是一个炒作”。在主做荔枝出口贸易人士看来
说到底,农业是慢变量,不能一蹴而就。搞农业,既要仰望消费市场升级的商机,更要低下头脚踏实地。帮助农民尽快找到自己的生产定位,做好产品分级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。荔枝常有,而“增城挂绿”不常有。无论是消费者,还是生产者,不妨都冷静理性看待“千元荔枝”的现象。既不必焦虑,也勿要跟风。无论口感多么好,荔枝都是用来吃的。眼下正是挂绿荔枝上市销售的时节,要避免上演“疯狂爆炒”的戏码,相关部门应强化挂绿荔枝销售环节的监管,警惕市面上刮起炒作投机的歪风,严格查处不明码标价、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,并严肃整治渲染不良风气的营销行为。只有多管齐下,斩断炒作路径,才让挂绿荔枝市场“去虚务实”,重返正常水果的轨道上来。
来源:农民日报、南方周末
上一篇:农业信息化,专注发展六大模式
下一篇:东方甄选凭什么火出圈?